AI摘要
“只有好人才会坠入抑郁。” 多罗西・罗伊的这句话,总在深夜里格外有分量。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:躺在床上,糟糕的想法像潮水般涌来,反复追问自己 “是不是不够好”,甚至觉得自己天生就带着错,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这个世界满意。
而抑郁最残酷的地方,恰恰是这种 “因存在而生的负罪感”。对有些人来说,它可能会伴随一生,只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强度。“你原本的样子是不可接受的,你必须变得更好,必须成为邻居家的孩子”—— 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话,渐渐成了生活的 “规矩”,甚至在无形中推着我们走向极端,也让罗伊的那句话更显意味深长。
要理解这句话,得先读懂罗伊对 “自我” 的定义。在他看来,自我从不是与生俱来、固定不变的实体,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。我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,一点点搭建起自我认同与自尊。因为渴望被接纳,我们会不自觉地把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标准,比如学业有成、功成名就。可现实往往是,我们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这些标准。当真实的自我与社会期待的 “理想自我” 之间裂缝过大时,抑郁便悄然而至。
但罗伊也告诉我们,抑郁并非全然的 “敌人”—— 它是自我在分崩离析之际的一种防御。哪怕代价是推翻整个生存意义体系,它也暂时维系住了濒临破碎的自我。那些严苛的自我要求,原本是我们为了 “变好” 而发展出的机制,曾经帮我们应对复杂的世界,可随着成长,却慢慢变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。
其实,人始终是环境的产物,抑郁往往是对外部威胁的反应与防御。所以当你或身边人被抑郁困扰时,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:是不是不小心被困在了无形的牢笼里?
请一定记住:你并不孤单,也不是生来就有错。你只是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,而这个努力的过程,本身就值得被理解、被尊重。
我一直想着多罗西・罗伊那句 “只有好人才会坠入抑郁”—— 其实哪是 “好人” 才会这样啊,是那些总把社会期待往自己身上扛,总觉得 “我还能更好” 的人,才会被这份苛责困住。我们的自我本就是在和世界的互动里慢慢搭起来的,可走着走着,就把 “要优秀”“要被喜欢” 变成了必须达到的标准,真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样子差得远了,抑郁就悄悄冒出来了。它像个笨拙的保护壳,哪怕把原来的生活节奏都打乱,也想帮我们稳住快碎掉的自我。所以每次想到有人正被这份抑郁缠上,我都想多说一句:你真的没做错什么,你只是在很认真地想变好而已,这份努力,本来就该被好好接住、好好尊重啊。
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 Feng 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 unsplash 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其实我们都是“好人”,也都是“罪人”,并不必把自己看作思想和行为上要如何如何,才能成为一个“好人”。也不必定义自己就是要去干坏事,报复什么。
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,都会有两面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