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说说
  • 友人
  • 留言
  • 赞赏
  • 建站史
  • 搜索
  • 夜间模式
    ©2025  Feng的小屋 Theme by OneBlog
    搜索
    标签
    # HTML # CSS # JS # 代码 # 分享 # 美化 # 感悟 # 小游戏 # 摄影 # 摄影知识
    📅 日常

    换信息源,生活可能大不同

    2025.08.09 / 121 阅读 / 0 评论 / 1095 字
    📅 日常

    换信息源,生活可能大不同

    阅读 121 评论 0 发表于2025.08.09
    AI摘要

    文章摘要:社交媒体的信息塑造我们的生活,但信息源的质量差异巨大。通过调整信息源,筛选高质量内容,投入更多时间阅读经典书籍、论文和电影等,能够深度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。筛选信息是一种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,将注意力放在值得的地方。

    换个信息源,生活可能大不同

    每天刷社交媒体时,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其实在悄悄塑造自己——心智水平、审美偏好、说话方式、逻辑能力,甚至人生方向,都可能被这些内容牵着走。

    别看我们都在用同款APP,人和人的差距往往就藏在“看什么”里。同一平台上,不同创作者的内容质量天差地别;就算内容类型相似,短文和长文、短视频和长视频带来的影响也完全不同。有的内容只能博人一笑,有的能引发深度思考,有的不过是日常碎碎念。

    当然,如果只是想上网打发时间,图个乐子,那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。但要是觉得日子总在原地打转,想做出点改变,或许可以从调整信息源开始。

    说句实在话,我刷短视频时,哪怕当时觉得再精彩、再有用,过段时间回想起来,脑子里常常一片空白,只记得“刚才挺开心”,像凭空浪费了一段时光。但那些认真看过的长文、长视频、访谈、电影、书籍和纪录片,带来的冲击和感触能留很久,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对某个领域、人际关系甚至自己生活的看法。

    这不是说要彻底断网,或者非得捧着纸质书啃,更没必要一刀切卸载软件。关键是对信息要有筛选意识。好内容一定是创作者花了时间精力、认真思考打磨出来的,而我们要记住它、受它影响,也需要投入相应的阅读和观看时间——时间长度本身就是一道筛选门槛。

    我的方法可能有点简单:首先是不看任何短视频。我知道肯定有好的,但算法推送太随机,往往看10个才能碰到1个有价值的,这种沙里淘金太浪费时间。其次,像微博、小红书这类平台,只看自己提前筛选过的、符合标准的创作者;偶尔想找新信息,再去主动搜索。

    但这些只是补充,更多时间我会留给经典书籍、论文和电影。它们需要更多耐心去读、去看,但完整度、专业性和知识密度都高得多。有好几次,看完这些再刷社交媒体,才发现很多博主其实是“搬运工”,那些高赞观点不过是某本书里的一个片段,甚至还有些是一知半解的解读。

    其实,社交媒体更该像一把钥匙,帮我们打开信息的大门。前段时间我看了狂阿弥采访蔡国强的那期视频,特别喜欢,就顺着这个线索去看了很多蔡国强的纪录片,还有和烟花相关的影片。之后又花了一个月,集中看了张艺谋、李安、陈凯歌的采访,回头再看他们以前的电影,突然有了新的理解。这种慢慢深入、不断学习的感觉,既满足又有成就感。

    说到底,就是要意识到信息对人的影响有多大,主动给信息设置筛选门槛。生命就这么长,时间就这么多,把注意力放在值得的地方,才不算辜负自己。

 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 Feng 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 互联网 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    取消回复

    发表留言
    回复

    首页说说友人留言赞赏建站史
    Copyright©2025  All Rights Reserved.  Load:0.011 s
    Theme by OneBlog V3.6.3
    夜间模式

    开源不易,请尊重作者版权,保留基本的版权信息。